close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布列松作品)

   在此跟大家分享,新詩的寫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也順便回憶這幾年的創作經驗。
首先新詩入門篇,就如同某教授講得不就是"換句話說,見好就收"嗎?
只是沒舉例子似乎也讓大家摸不著頭腦
 
  其實詩就在我們生活當中,例如以前某知名飲料廣告"以詩與春光佐茶",瞧!這是多麼得有詩意(自HIGH中),但說真的,詩-在現代生活中,無處不在,像以前新聞裡,那時中東戰爭方殷,有名男童,成了砲火下的餌食,受了傷,送到醫院,而有位記者問他說,你現在多痛?(雖然這問題真的欠揍),不過這男童因為在極為痛楚下,給了超人意料之外的回答,他說:「一座山都容不下我的痛」。這名男童不是什麼詩人,可他說出句子是詩確實無誤。而詩在生活周遭可見有幾個地方
 
 
如:競選文宣--給臺灣一個救生圈
  流行歌曲--孟庭瑋的「空中有朵宇宙的雲」
  廣告--Konika軟片的「它捉得住我」
  及平常說話有時也令人驚艷--「眼睛藏在褲袋中」
  

     本入門篇參考文獻--新詩創作與教學
 
 
 
看了上述的例子之後,大概就知道什麼叫換句話說了吧?還不知道,下面再三句?
 
「我在操場拉著風箏奔跑」
換句話說改成
 
「風箏帶著我奔跑」
 
進而變成
 
「我拉著天空奔跑」
 
 
   然而,若有人點進去看教授(他是我高中老師的指導教授)的文章,大概就知道我省略了一個步驟叫「見好就說」,然而見好就說,這並非這麼容易,這考驗著身為人的觀察能力及聯想力,不然為什麼無法人人成為好的作家或文學家?這就在於好的文學家及作家,察人所未能察,文學家所看到的世界通常為人所忽略。
 
 
   例如:杜甫寫的千古名句「路有凍死骨」,這不在於他悲天憫人的情懷,換作是當時的尋常人物,每天處在戰亂的日子裡,也覺得是司空見慣,而不覺得奇怪;而詩中的另一名句「朱門酒肉臭」,兩句一起,型成強烈的對比,強烈的藝術風格,甚至要說這首詩是一幅畫也不為過。為什麼在杜甫之前沒人寫出來?原因就在於觀察功夫的差別,是因為他察人所未察,看的世界與平常人不一樣,所以杜甫才會時時感時傷事。
 
 
  然而觀察的功夫在現今也並非僅是文學家的特權;像是:
藝術家、美學家他們也需要察人所未察,更明顯的是攝影師,攝影師為了拍出好照片,常常要注意生活周遭,映在眼眸影像裡的「決定性的瞬間」,身為將要寫新詩的你,找到您腦海裡您要的決定性的瞬間了嗎?

              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:布烈松  作品)
 
如果覺得還是不知如何表現的話,那麼就請看完以下這支影片
 
  
 
  這部影片,是台灣某處的工會模仿動畫導演新房昭之風格的影片,裡面的攝影手法包括了意識流的大量手法(大量的靜止畫面,大量的訊息傳達),但姑且不講什麼是意識流,先來談談您觀賞後有什麼感覺呢?
 
  我就先談談這部影片的內容好了,首先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位青年,在一間公共空間裡似乎很無聊地把玩著相機,而朋友本來想邀他一起去哪裡,可他還是覺得無聊不想出去,就一直把玩著相機,他婉拒了他朋友的邀請,於是他朋友走出去。而當他朋友走出去不久後,進來了一位讓他仰慕的女性,這時,他感到無法自拔,他這時按著胸口,是因感到愛的炙熱。當那位女性坐下來之後,他更為緊張,他想跟她說話,可這時另外的男生進來,原來那女性是在等男朋友。
 
 
  這時他撫心是心痛,然而在當他痛到難以言喻時,世界停止了,他試著用相機拍著他前面座位看書的老人,拍下他到底看什麼書,他拍下那位男性,又立即把拍到那位男性的照片刪掉(比喻:從他腦海裡刪除),他拍下她,然他不親吻真正的她,他想把那位女性永久的留在他心裡。他再度按下了按鍵,他希望一切重來。世界再度轉動,而他的心情也變地愉悅(這時的音樂變輕快了),他跟他的朋友一起走出去,按下按鍵,結束這場不愉快的心情。
 
 
  然而影片全部,全然沒有對話,卻告訴我們這麼多訊息,而「詩」不正是如此嗎?詩雖然是文字,可字裡行間透露的言外之義更多,所以才說詩是凝練的文字。若影片可以不用透過對話而是透過畫面跟配樂(還沒用到音效)表達一種不愉快的心情,要不到的感覺,詩不也正可以用一些名詞來表達一些意象或象徵嗎?各位朋友,如果在這您已經有感覺可以寫下詩句,那就不妨寫寫看吧?
 
 
     而見好就收是說,詩既然是凝練的文字,不管古詩、現代詩(白話詩)也好,就不能有冗句,畫蛇添足。縱使你覺得一句長句在怎麼好都要注意。點到為止,不可一句一覽無遺。例如:斑鳩在數上七嘴八舌著,而"斑鳩在梧桐樹上七嘴八舌玩耍著"這就不太好,這句可能用在某些小說情景描寫比較恰當。
 
 
     接下來談談一下新詩或文學領域裡頭所謂的移情作用(大陸西洋文學界似乎叫"感情誤置"),這不只牽涉到創作心理的層次,就連賞析用也可嚼其韻味。
 
然而賞析到移情作用階段之前,還有兩個階段,
 
   一個是朱光潛所講過的美感距離所造成的心理距離(總之就是叫你不要把戲(或你要欣賞的對象)看得太入迷,而把台上演的壞人,例如:曹操,曾經有人看戲子太過激動,就把台上演曹操的演員,一把斧頭給砍了,可台上的曹操並非本人,這種情形就叫沒有美感距離)。
 
  第二階段是聯想,例如:看到詩句「煙花三月下揚州」,你就可以從三月,想到冬去春來,萬物朝輝,進而想到春天的美景,「飛花」阿,「柳絮」阿等等。
 
  經過前面兩道欣賞層次來到了移情作用,最早的創作可以說是"寓情於景"如最常見的:「天空淚潸潸的」或者「天空哭泣了」而現在我就以野谷先生的〈井〉作為例子:(引用自仇小屏編著〈放歌星輝下-中學生新詩閱讀指引〉(台北:三民,2002[民91]))
 
 
  野谷〈井〉
 
  日子是石塊
  砌深了井圍
  
  雲飛去
  鳥飛去
  孤獨的眼
  凝望著
  注滿了淚
  流不出來
 
  像這種類型的新詩就很容易把欣賞者的感情帶進來,與之共鳴並發生了移情作用。是井有感情嗎?不是。而是我們人的孤獨,像一口井,井又像眼睛,凝望著,井水即淚水,在眼眶打轉著,但淚卻不知為何卻怎麼也流不出來。那種眩淚欲泣,正也表達作者有苦說不得的心酸。
 
這篇,話就盡於此,再講下去就太多了。朋友,別猶豫,就寫吧!
 
九歌出版社,白靈老師他曾經引了詩人白朗寧的一句話:「看許多好詩,不如自己寫一首爛詩」與您共勉之。再多好的詩也不是自己的,與其望洋興嘆,不如起而結網。

 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參考資料:
1.http://www.tcssh.tc.edu.tw/tac/study/studc_1.htm

2.http://static.chinavisual.com/storage/resources/2007/02/13/083806I167901P32422T1.jpg.shtml

3.仇小屏編著《放歌星輝下-中學生新詩閱讀指引》(台北:三民,2002[民91]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又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